盘点那些年在重庆坐过的特色交通工具

导语 从上世纪至今,重庆的小伙伴们是坐着什么交通工具,穿行在大街小巷里?尽管那些交通工具不停地变化更替,但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印记,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足迹。

  1916年:滑竿

  谈起老重庆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会想起著名的“滑竿”,这种用竹木制成,形制简单的小轿,有“老重庆出租车”之称。其实在“滑竿”之前,还有一种类似的“街轿”。民国5年(1916年),重庆城区已有轿行108家,轿子2200顶。只要是在城墙以内,不论到什么地方,费用都是25个铜钱。随着“街轿”数量增多,重庆人琢磨着怎样让它更轻便、更适应重庆,“滑竿”就诞生了。

  1929年:黄包车

  1929年重庆建市,随着重庆城区第一条马路竣工,自七星岗起,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岩。黄包车逐渐取代轿子和滑竿,在山城风行一时。最早的这一批黄包车共18辆,起步价铜板1000文,每加一段多交800文。发展到后来,租车行比比皆是,车夫去租车,每天要交若干份子钱,称之为“板板钱”。解放后,重庆街头的黄包车逐渐消失。

  1933年:柴油客车

  9月20日,重庆城第一家专营城市公交线路的汽车运输企业开始经营第一辆柴油客车,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12月5日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紧接着又添置了5辆汽车,分曾家岩至两路口、至七星岗、至较场口、至小什字四段行驶,每段票价银5分,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这个票价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可买10多碗小面,普通市民根本消费不起。

  1938年:渡轮

  1月1日,重庆主城第一条轮渡航线从储奇门至海棠溪开航。从此,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市民过江首选交通工具。上世纪80年代,繁忙的航线早上5点就开航,不到10分钟就是一班,直到晚上10点才收航。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30万人次。如今,主城区轮渡只有朝天门至江北嘴至野猫溪一条线了,半小时一班,但入不敷出。

  1939年:马车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内物资运输枢纽,汽车运输力十分孱弱,交通部为此设置重庆驮运管理所,马车才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出现在重庆城中。化龙桥开设了重庆城区第一家客运马车行,经营化龙桥至上清寺的客运业务。直到解放初期,重庆建立公交车队时,因为车辆数量不足,还曾用马车当作公交车使用。

  1945年:缆车

  重庆第一条客运缆车线在望龙门缆车投运。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2辆客车厢初期每天上下运客约0.7万人次。沿川江上下的客货船上的人货,多通过此缆车进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拆除。此外,还有两路口缆车、龙门浩缆车和储奇门缆车,如今均已被拆除。1984年国庆,朝天门缆车投运,2007年停运,现基本废弃。

  1956年:无轨电车

  元旦,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上清寺至小什字,全线通车。当时仅有的几辆电车为“55”型电车,拖挂“重庆二型”车厢。401、404、405路无轨电车,直到2004年才退出我们的生活。至今,小编都还记得“铰接式车厢,三开门,车顶上伸出两根杆子斜挂在电线上滑行”。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