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巴蜀碑铭展时间+地点+介绍+门票
导语 2025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已于1月21日正式开幕!详细展览信息见文章。
展览名称: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
展出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1楼临时展厅A
展览时间:2025年1月21日-2025年5月30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逢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门票预约:门票免费,需要提前网上预约,点此进入预约入口
温馨提示:博物馆馆严格执行网上实名制预约,游客可通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
【展览介绍】
石头,是人类历史古老而永恒的载体。千百年来,人们树碑勒铭、立石造像,保存不愿忘却的记忆。巴蜀两地,历史悠久,存世石碑不仅数量庞大,更有众多兼具历史与书法价值的珍贵文物。1月21日,诸多巴蜀石刻精品将一起现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5开年大展《贞石千秋——巴蜀碑铭展》,为观众们带来一场看点满满的巴蜀文化盛宴。
亮点一:川渝携手 强强联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川渝地区二十余家文博单位共同策划此次大展,共将展出文物展品230余件/套,集结参展各单位所藏传世碑铭及拓片精品,并加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重要石刻。
参展碑铭镌刻时间上迄东汉、下至民国,内容涵盖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地理、风俗、民生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川渝地区两千年来的历史风貌,为观众们讲述石头上的巴蜀故事,为2025年川渝两地继续加强文化合作、活化利用长江文化遗产发出先声。
亮点二:重磅文物 集结亮相
1.发掘以来首次展出:大唐长孙无忌墓志
大唐长孙无忌墓志,彭水县文管所藏,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大唐长孙无忌墓志1997年出土于重庆彭水汉葭镇,碑面正书阴刻“大唐显庆五年岁次庚申七月□子朔十日巳酉故长孙无忌墓志”。此次为墓志出土后的首次公开展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中的长孙无忌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长孙无忌,唐太宗时宰相,长孙皇后之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曾为大唐的建立和繁荣立下过汗马功劳。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因被诬谋反,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彭水)时,被逼自缢身亡。史书中有不少关于长孙无忌之死的说法和猜测,这方写有“大唐长孙无忌”字样墓志的发现,为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画上了一个遥远的句号,证明彭水县东门坡就是长孙无忌最初的埋骨之地,寥寥26字的书铭,是大唐一代名相最终的归宿。
2.100年来首次回渝: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
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故宫博物院藏,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刻,清末出土于四川巴县。柱额上刻7行共43字隶书,“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府君之神道。君讳阳,字世明,涪陵太守之曾孙。隆安三年岁在己亥十月十一日立。”记录了墓主人的姓名和身份。书法极为优美,康有为赞其“体出《谷朗》,丰茂浑重”,堪称“晋碑妙品”。此次展出,是枳杨府君神道石柱离开巴渝后首次回到故乡重庆展出,意义非凡。
3.失踪千年的东汉刻石:四川荥经何君尊楗阁刻石
何君尊楗阁刻石,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何君尊楗阁刻石位于四川雅安荥经县荥河南岸的悬崖峭壁,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刻,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刻石。刻石又称“何君阁道碑”“尊楗阁碑”,上刻7行共52字隶书:“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五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记录了蜀郡太守何君修筑栈道的事迹。文字线条圆劲、笔势纵横、古朴疏朗,颇得古人青睐,宋代金石学大家洪适甚至称赞此碑是“东汉隶书,斯为之首”。
何君尊楗阁刻石的发现有一段传奇的经历。自东汉刊刻后,历代书籍对它多有著录,但原石一直不见踪迹,南宋时期曾为人发现并记载,后又隐没山野,只有拓本流传于世。明清时期,学者们一直寻访不断,但都无果而终。直到2004年3月,两位荥经县的小学教师在游泳时,偶然看到河边峭壁上竟刻有文字,才将已失踪近千年的何君尊楗阁刻石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
3.黄庭坚的巴蜀记忆:黄庭坚巴蜀系列题记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元祐八年(1094年),黄庭坚遭贬谪来到巴蜀一带,辗转涪州(今重庆涪陵)、黔州(今重庆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等地,留下了众多题记石刻。它们与黄庭坚的巴蜀诗文相映成趣,是黄庭坚晚年书法的重要文物实证。
黄庭坚西山题记拓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黄庭坚西山题记原石位于今重庆万州流杯池旁,刻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碑文共21行173字,记录了黄庭坚遇赦东归过万州时,游览西山时的所见所闻。曾国藩评价“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4.“喷饭”梗的鼻祖:苏轼洋洲园池诗碑
苏轼洋州园池诗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苏轼洋州园池诗碑刻于两宋之际,内容为苏轼书古洋州园池三十景诗,初立于浙江杭州西湖畔。明正德年间,丰都人杨孟瑛任杭州太守,疏通西湖修“杨公堤”,因触怒豪强而罢官。归乡时,杨孟瑛带走了西湖边的苏碑残石,收藏于重庆府学之中。之后,此碑便一直留在重庆。
《洋州园池三十景诗》是苏轼唱和好友文同咏洋州风景诗所作,相传文同收到苏轼寄去的诗篇时,开怀大笑,甚至连刚吃到嘴里的饭都喷了出来,“失笑喷饭”一说由此而来。
5.峭壁上的巨书:中兴颂系列摩崖题刻
“中兴”一词,是赞许君主带领王朝度过难关、令国家再次兴旺发达的意思。古代君臣在“中兴”观念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诗篇题刻,巴蜀地区今存大量唐宋时期的中兴颂题刻。
瞿塘峡崖壁上的《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石刻,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皇宋中兴圣德颂》在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刻于奉节瞿塘峡。原石高约410厘米,宽约720厘米,字大如斗,笔画庄严,千年之下仍历历如新。2002年,因三峡库区蓄水,夔门崖壁上的《皇宋中兴圣德颂》整体切割移存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保存。
亮点三:巴蜀天书 待您揭秘
1.残碑上的神秘文字:僚人碑
北宋南平僚文字石碑,綦江博物馆藏,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僚人”,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百越的泛称,南平地区(今重庆、贵州交界处)的僚人称为南平僚,是僚人族群中的重要一支,至今綦江地区还广泛分布有很多僚人石刻文字,但很少能够被释读。2012年,泰国历史学者曾赴綦江考察僚人碑,认为碑上文字很有可能是古泰语,是泰国祖先曾在綦江东溪生活的重要遗存。
2.张三丰的墨宝:合川铜梁洞道教摩崖石刻
合川铜梁洞道教摩崖石刻拓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合川铜梁洞摩崖石刻群汇集了众多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记,其中有一巨幅草书,字体龙飞凤舞、环环相套,难辨内容,相传是道教祖师张三丰来渝时所留,书写内容可能是唐人诗歌。
3.悬崖上的藏宝图:张飞岍石刻 安岳天书
彭水张飞岍石刻,图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张飞岍石刻与安岳天书分别位于重庆彭水太原乡与四川安岳合义乡,字迹有的似蚯蚓、有的似老鼠,难以辨认,据当地传说,两件石刻分别对应着张飞与张献忠的藏宝线索。
亮点四:数字互动 深度体验
展览穿插汉阙拼图、石桅祈福等互动设计,
为观众提供更多深入了解文物、与文物亲密接触的体验。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重庆本地宝】,关注后发送【三峡博物馆】获博物馆免费门票预约入口,开放时间+镇馆之宝/展厅介绍+近期展览,周边有哪些景点+一日游路线,重庆其他博物馆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