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重庆老火锅

导语 说起重庆的老火锅,最受关注的就是其卫生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老火锅?一起来看看吧!

  2.重庆餐饮的头等功臣

  无论是大牌火锅也好,小巷火锅也好,滨江火锅也好,起家的资本都是红汤老火锅,是那反复炼制、精心储藏的老油。所谓清汤火锅,包括鸳鸯火锅,只是派生出来的。一次性锅底的红汤新火锅,不过是近些年的产物。老油,当为重庆火锅的头等功臣。有了它,重庆火锅才有了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才有了与其他火锅较量的资格、与其他美食竞争的力量。

  3.老火锅,重庆人的乡愁

  对于吃了几十年老油火锅,喜爱重油辛辣口味的重庆人来说,老油火锅不仅代表一种纯正的口味,更是一种身份认同,比如兰州拉面之于甘肃人,炸酱面之于北京人,臭豆腐之于长沙人一样,老火锅已经成了重庆人乡愁与身份认同。在他乡奔波的崽儿赶回重庆后,唯有整一顿巴适的红汤老火锅,那浓雾般的乡愁,才被一扫而光。

  4.有一种爱,只有土生土长的人才能懂

  其实我们要说服外地人理解老油到我们的程度,太难了!就像我没法说服美国人吃皮蛋。很多食物本来有传统和地域性的区别,外人很难理解,甚至有些被证明有害也不影响大家爱吃,比如烧烤,比如皮蛋被外国人认为是世界最恶心食物,比如欧洲有一种芝士必须要里面长蛆才被认为好吃,这些东西无法说服别人。

  重庆人对红汤老火锅的那种入骨之恋、痛心之爱,是外地人无法理解,也不需要他们理解的。它是重庆一种美好的、美妙的传统习俗,一种不能歪曲、不能叛变的传统习俗。

  老火锅传承的不仅是味道

  火锅反映了 “热烈豪放”的城市性格,是重庆名扬全国与世界的“重庆号”地方名牌饮食。从草根饮食到如今的标志性品牌,山城重庆的火锅进化历程,活色生香地演绎着社会生活文化的时代变迁。 那么重庆火锅,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

  1.清末民初,无毛肚不火锅

  清末民初,牛贩子多从川黔水路运牛羊来渝,并赶至江边宰房街宰杀,取其肉、骨、皮,内脏弃之不用,也称“水八块”。南纪门江边一带的水手、纤夫捡回“水八块”,在江边鹅卵石上架起铁锅,放入洗净的“水八块”,加入辣椒、花椒,撒入几颗盐,且烫且吃,久而久之就成了重庆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锅。这种廉价实惠的火锅深受码头下力人的喜爱,逐渐在街头饮食摊流行起来。

  2.抗战时期,高凳矮桌埋头吃

  抗战初期,重庆新开的火锅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不仅专业火锅店愈开愈多,就连一些冷饮店、咖啡馆、大餐厅也兼营起火锅业务来。因为解放前重庆的妇女多穿长旗袍,坐高凳才方便。因此,不少火锅店矮桌配高凳,成了一大特色。大家围坐,居高临下,埋头吃火锅,是一个有趣又经典的画面。

  3.上世纪80年代,流行几家人“打组合”

  上世纪80年代,那时店堂里的桌数都不多,很少有人单独烫一口锅,吃火锅兴打组合,“镶起吃”成为一种流行。几家人围烫一口锅,锅里放上九宫格,既方便分隔菜品,也方便客人各认各的格子。要是来个美女,巴心不得让座位拉来“镶起”,但要是来个络耳胡、斜眉歪眼的,坐你旁边,心头就冒包。

  镶起吃有不少好处,一是有效防止那些只点盘豆芽,一坐两小时的无赖客;二是增加上座率,节省天然气;第三,有利于爱情速配。

  4.上世纪90年代,“三拖一”让人怀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重庆城内的火锅馆,店堂门前多大书一个“拖”字。拖啥子?啷个拖?为啥子又偏偏是三拖一、四拖二?十个有九个重庆人都清楚,看似古怪的“三拖一”,指菜的价钱,荤菜三元、素菜一元叫“三拖一”。四元拖两元成“四拖二”。便宜而美味的年代,让人怀念不已。

  5.如今的重庆火锅已百花齐放

  近年来,重庆的火锅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在制卤、用料、吃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从1983年重庆火锅诞生了第一个鸳鸯锅到现在,火锅已经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有众人围食的酣畅淋漓,也有一人一锅的小资情调,重庆火锅多样化的发展,满足了更多市民的需求。并且重庆火锅运用加盟店的形式,形成了向全国的低成本快速扩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尽管现在正宗的老火锅店越来越少,尽管各种极具创意的火锅令人眼花缭乱,但在重庆,仍有一批老火锅店,它们依然在坚守传统,默默的耕耘,它们是重庆火锅文化的血脉,它们是重庆火锅江湖味道的一面镜子,它们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作为一个正宗的重庆妹儿,我想说老火锅并无害,它是融入我们重庆人骨子里的血脉,是重庆人生活里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我为重庆老火锅正名,有同感的请多多支持!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分享本文到:

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